一種基于結構從大黃芐叉丙酮合成酶機制。
Hiroyuki Morita,Yoshihiko下川,michikazu tanio,王志加藤,博野,shigetoshi sugio,Toshiyuki Kohno,ikuro安倍
發表于20080733
摘要
芐叉丙酮合成酶(BAS),植物特有的III型聚酮合成酶(PKS),催化一步脫羧縮合丙二酸單酰輔酶A和4-香豆酰-CoA產生diketide芐叉丙酮。我們解決了兩個野生型和查爾酮生產大黃BAS i207l / l208f突變在1.8分辨率的晶體結構。此外,我們解決了野生型酶的晶體結構,其中一個monoketide香豆酸中間體共價催化半胱氨酸殘基,在1.6分辨率。這是第一個直接證據,Ⅲ型PKS利用半胱氨酸作為親核試劑和作為聚酮中間體的附著位點。晶體結構顯示,BAS利用一個替代,新的活躍站點口袋鎖定香豆酸的芳香基團,取代查爾酮合成酶的香豆?;Y合口袋,這是迷失在野生型酶的活性位點和恢復的突變體i207l / l208f。此外,晶體結構表明,一個水分子的親核的Cys-His的天冬酰胺催化三聯形成氫鍵網絡的存在。這表明,BAS采用酶結合的diketide中間和最終的脫羧反應產生的硫酯鍵裂解芐叉丙酮催化機械。這些結果為III型PKS酶的功能多樣性的結構提供了依據。